您的当前位置:结性心动过速 > 心动过速预防 > 室早早搏的故事2
室早早搏的故事2
今天门诊上就碰到不少室性早搏(或室性期前收缩)的病人,简称室早,个别人员的确心慌明显、恐惧焦虑显著,其实很多医师,包括本人,初发室早时也可以说是担忧无比的。实际上95%以上的门诊室早患者都是“正常人”,没有明确的心脏疾患。
目前研究认为室早应该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人群相当广泛,包括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正常人发生室早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心肌炎、缺血、缺氧、麻醉、手术和左室假腱索等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室早。洋地黄、奎尼丁、三环抗抑郁药中毒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之前常先有室早出现。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咖啡亦能诱发室早。室早也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病人。
良性室性早搏是指经各种检查找不到心脏病证据的室性早搏,临床上十分常见。良性室性早搏随年龄增长会逐渐增多,但对健康不产生太大影响,所以思想上不要负担过重。大量饮酒、吸烟、喝浓茶、咖啡、着急、紧张、睡眠不好等可诱发良性室性早搏的发生,应该尽量避免。治疗上可选用安定2.5mg,每日3次,心率快时最好选用倍他乐克12.5~25mg,每日2次,多半有效。也可服用中药稳心颗粒一包,每日3次,效果也不错。对良性室性早搏不主张用太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免发生较严重的副作用。
有临床意义的室早是指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出现的室性早搏,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是冠心病和心肌病。您可以查一下超声心动图、血脂、血糖等,必要时还可查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以排除冠心病和心肌病。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应在心内科医生的指导和观察下用药。除了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应针对以下诱发原因进行治疗,如心肌缺血、心衰、低血钾、低血镁等。临床识别室性早搏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胸部有“撞击感”或者“咯噔一下”。这主要由于早搏后的心搏增强和早搏后的代偿间歇引起。心悸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而焦虑又可使儿茶酚胺增加,使室性早搏更为频繁,这就产生了恶性循环。如果室性早搏触发其它快速性心律失常则可出现黑蒙及晕厥症状。
简单的搭脉或者心脏听诊可以发现早搏,有经验的医师能区分出室早还是房早。心电图检查可以简便地诊断,室性早搏的发生有较大的昼夜变异,一般上午比夜间更多见,因此需记录24小时的心电图,才可真正了解室性早搏的频繁程度。室性早搏在每24小时或每小时的频繁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以此用来作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度分层及判断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是有限的。此时需做更长时间的动态监测。
治疗方法
临床上常说从一个心内科医师处理室性早搏的方式上就能看出他的水平!
室早的治疗涉及两个主要问题,即改善症状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因为所有治疗措施对这两个结果的影响并不是平行的。
处理原则治疗室性早搏依赖于是否有心律失常相关的症状及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对确有症状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首先应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无效者予以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由于负作用较小而作为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其治疗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症状,而不是早搏的完全控制。如上述药物治疗无效可干脆放弃药物治疗。对于少数起源于特殊部位的早搏(如右室流处道),在一线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无症状且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根本无需治疗。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因药物治疗并不降低总体死亡率及猝死发生率,在无症状时也无需药物治疗。但如确有症状,应采用上述缓解症状的治疗原则。心肌肥厚时,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对预测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但其阳性预测率较低,且药物治疗并不能降低猝死发生率。因此在心室肥厚伴频繁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时,治疗仍以改善症状为主。
冠心病伴明显心功能不全者出现频繁或复杂的室性早搏以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其猝死的危险性是较大的。此时应首先处理心肌缺血,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措施。如纠正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仍然存在,则必须评价心功能。若射血分数≥40%,则无需进一步治疗;若射血分数40%,则需作电生理检查指导治疗。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予以安置植入型心内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未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予以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降低总体死亡率,在无禁忌症时都应使用。对于这类患者,胺碘酮也是一安全有效的药物。
轻度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其治疗重点在于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治疗同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严重心功能不全伴上述心律失常且未排除缺血性心脏病,胺碘酮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室性早搏的预后
取决于早搏出现的类型、是否触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及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在不同的人群其预后是不一样的。
正常健康人群绝大多数正常健康人群的室性早搏不增加猝死的发生率,其预后是良好的。即使在老年人结果也是如此。非缺血性心脏扩大一般来说,特发性或其它非缺血性因素所致的扩张性心肌病本身就有一定的猝死发生率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其每年的总死亡率有报道高达40%~50%,但尚无证据表明,室性早搏包括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能直接增加此类患者的死亡率,尽管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认为,此类患者死亡主要与疾病本身有关。心肌肥厚左心室肥厚有较高的室性早搏发生率,但左室肥厚本身是猝死的高危因素,因此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者。franmingham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伴左心室肥厚者其死亡率是左室正常者的8倍,而心电图复极异常前者是后者的2倍。这一关系独立于心肌缺血因素以外。左心室肥厚患者其室性早搏的发生率高于无左室肥厚者,但其比例关系远不及上述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说明左室肥厚的高死亡率与室性早搏只有部分关系。常见疾病与室早
冠心病心肌梗死急性期出现频繁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猝死发生率并不明显增加,这进一步提示该心律失常的发生是总体心功能的反映,而不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标志。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在溶栓药问世前后是大体一致的,频繁和复杂类型室性早搏是一危险因素,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对预后无影响。
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病人在无心功能不全时,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2%~10%,风湿性心脏病无心功能不全时发生率为7%。特发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上述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7~28%,且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更常见。临床观察还发现,其发生率与肺毛细血管嵌压及流出道梗阻的程度无关,而与室间隔肥厚的程度有关。
扩张性心肌病几乎所有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均有室性早搏,且一半患者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这些心律失常发生的频繁程度随疾病的进展而增高。有些临床因素可增加这些心律失常的发生,包括心功能不全、心肌局部组织的纤维化、异常的室壁张力、增高的交感神经张力和电解质紊乱。
瓣膜性心脏病而心功能正常室性早搏并不常见。最容易合并室性早搏的瓣膜病是二尖瓣脱垂,动态监测发现频繁和复杂类型的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为43%~56%,机制可能包括乳头肌的异常张力,腱索增厚而导致心内膜的机械性激惹,血儿茶酚胺的异常增高和复极的异常。
先天性心脏病室性早搏的发生常与缺损性病变或外科手术的修补有关。在合并有心功能不全时常会出现室性早搏,法乐氏四联征矫正术后也常出现频繁的室性早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