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结性心动过速 > 心动过速常识 > 吴限千古名方桂枝汤
吴限千古名方桂枝汤
桂枝汤乃《伤寒论》中第一方,虽主攻太阳中风证,但后世医家往往在本方基础上加减治疗诸多病证,使得其所治范围逐渐扩大。李延教授在临诊中亦常用此方治疗哮喘、病毒性心肌炎、慢性结肠炎、雷诺病、神经性呕吐、产后发热、自汗、鼻衄等疾病,灵活化裁,收效颇丰。
医案一哮喘
姜某,男,52岁,年11月23日初诊。
支气管哮喘病史8年有余,时发时止,缠绵未愈。两天前因天气突变出现感冒而再次诱发哮喘,喉间可闻及哮鸣音,气喘难续,不能平卧,每逢发病必经数日点滴治疗方能缓解。其与家属苦于住院期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故此次转投中医治疗。
诊见:喘促难卧,喉中哮鸣,咳痰清稀,面色苍白,神疲肢冷,形体羸瘦。舌淡,苔白,脉沉缓。
诊断:哮喘。
证属:卫阳不固,邪侵肌表,内犯于肺,痰气互结。
方药: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25g,白芍20g,甘草10g,桔梗20g,大枣15g,生姜10g,白芥子15g,沉香1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哮喘有所缓解,时有纳差,恶心。
上方加白术15g,陈皮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诊:哮喘之症大减,纳食好转,但总觉肢体乏力。
前方加山萸肉15g,黄芪2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四诊:哮喘未发作,余症明显减轻。予以补肾健脾药物,加以调摄饮食起居。
本病始因肺卫失固,邪气乘虚而入,客于肺中。肺失通调,致痰蕴于内,痰气搏结而发病。此时若单纯治标平喘,则阳气仍虚,易复感外邪;若急于补阳,又恐助邪为患,且哮喘发作迫在眉睫。故用桂枝汤先调和营卫,振奋阳气,再佐以豁痰利气之药,待邪除再加强补虚之功,使邪不得侵,是以培根壮源,驱邪利肺兼顾,“祛”“补”互融矣。
医案二病毒性心肌炎
王某,女,16岁,年1月4日初诊。
就诊5天前因受风寒而发感冒,且发热高达39℃,恶风、咽肿、身痛,继而出现胸闷、心慌、气短,于医院做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伴不齐,ST段改变。心肌酶指标增高。
诊见:胸闷,心悸,气短,恶风,身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数。
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证属:营卫不和,邪毒犯心。
方药: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10g,防己10g,紫苏15g,生姜10g,大枣10g,丹参20g。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服药后热退痛减,胸闷、心悸减轻。
继服7剂,心悸症状消失,脉象渐于缓和。
三诊:加生脉散续服7剂,诸症皆愈。
本病初起因营卫不和,外邪袭表,入里化热化毒,继而耗伤气阴,使血脉瘀阻而发病。故应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温通心阳;炙甘草益气定悸;加防己解热除邪,止痹痛;丹参养血活血,疏通心脉,终使气血调和,邪祛正复。
医案三慢性结肠炎
张某,女,45岁,年3月28日初诊。
腹泻症状反复发作5年。就诊前1天因当窗冒风而出现腹泻症状再次加重。
诊见:低热畏寒,呕恶纳呆,下利不化之完谷,神疲气弱,面色白,动辄汗出,四肢清冷。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诊断:慢性结肠炎。
证属:营卫不和,湿遏肠胃。
方药: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20g,白芍25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5枚,炒白术20g,藿香1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服药后,便次减少,便质成形,余症大减。
上方去藿香,继服7剂,诸症尽失。
“脾为营之本,胃乃卫之源”,桂枝汤恰为调和营卫之首方,外调营卫,内和脾胃。《本经》云桂枝可“补益中气”。白芍“安脾肺,收胃气,理中气”;生姜、大枣又为调补脾胃之圣药;加藿香“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白术健脾益气,故诸药共用,调理中气之功甚显。
医案四雷诺病
舒某,女,54岁,年12月4日初诊。
双指尖发麻发凉、肿痛5年,每遇寒冷季节或触及凉水加重,经揉搓和热敷症状可缓解,平素即肢端畏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雷诺病。
证属:阳虚血弱,寒凝血滞。
方药: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15g,白芍20g,大枣5枚,甘草10g,肉桂20g,鸡血藤20g,当归15g,干姜10g,三七1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服药后四末渐温,肿痛好转。
本病在中医属“痹证(寒痹)”范畴,是因阳气不足,气血亏虚,而致四末失于温养,血脉不通。因“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用桂枝汤加味温养经脉,活血行气。
医案五神经性呕吐
郑某,男,34岁,年5月4日初诊。
2年前因大怒出现饭后呕吐症状。呕吐前两胁胀满不舒,其后每因情绪波动、劳累而反复发作。期间经多次胃肠道钡餐及胃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曾口服多种西药及中成药物,收效甚微。
诊见:两胁胀满不舒,平素畏风,易汗出。舌淡,苔白,脉弦。
诊断:神经性呕吐。
证属:肝气犯胃。
方药: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15g,白芍20g,大枣10g,炙甘草10g,香附15g,生姜15g,青皮20g,木香15g,柴胡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服药3剂后呕吐大减。7剂服完,每遇情绪波动呕吐亦未复发。
肝之络脉循行布两胁,患者呕吐前有胁胀症状,此系肝气横逆犯胃之典型症状,故用白芍柔肝缓急,香附疏理肝气,重用桂枝降逆,生姜、大枣健脾益气,以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遂脾旺肝疏,呕吐自愈。
医案六产后发热
赵某,女,32岁,年4月30日初诊。
产后1月余,就诊前3天因不慎感寒而出现发热畏寒,肢冷喜暖,神疲倦卧症状,因忧于西药副作用而求助中医治疗。
诊见:面色苍白,恶风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产后发热。
证属:营卫失和,阴血亏虚。
方药: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20g,白芍25g,甘草20g,生姜10g,大枣10g,当归15g,益母草20g,川芎15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嘱服药后喝热稀粥微汗。
二诊:药后热退,继以八珍汤善后,诸症悉除。
产后乃血虚之躯,以气为贵,以血为本,营阴受损,卫气失固,易感外邪。因此外感风寒,邪居太阳为其标,血虚营弱为其本。治疗上先重在疏风解表,调和营卫,邪去后气血双补,以壮其内。
医案七自汗
楚某,女,45岁,年8月15日初诊。
自汗2年,平素常伴有头晕,少寐多梦,手足畏冷,尤其在情绪波动时诱发加重,发病时常可见汗出湿衣,经反复就诊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应用安定等抗神经衰弱药物无明显效果。遂前来试诊。
诊见:四末不温,皮肤湿凉。舌质淡,苔白滑,脉浮。
诊断:自汗。
证属:表虚不固。
方药: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20g,白芍20g,甘草10g,大枣3枚,生姜20g,煅龙骨25g,煅牡蛎25g,浮小麦3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服药7剂,头晕、少寐改善,但仍自汗,脉象浮缓,结合其肢冷症状,乃知其为阳虚卫外失固所致。
处方:桂枝20g,白芍20g,甘草10g,大枣3枚,生姜20g,制附子10g,浮小麦20g,党参20g,黄芪30g,煅龙骨25g,煅牡蛎2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诊:自汗减少,四肢觉温。
上方加麦冬15g,五味子15g,益阴敛汗。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7剂服完,自汗止,随访1年未复发。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案虽非误汗所致,但却与其造成的卫阳不固表现相似。由此借鉴古法,古为今用,亦收奇效。
医案八鼻衄
董某,男,50岁,年12月25日初诊。
入冬时节病鼻衄,出血不止,经服凉血止血剂不效。
诊见:四肢畏冷,无热,口淡,小便清长,脉微迟。
诊断:鼻衄。
证属:阳虚不固,血液外溢。
方药: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25g,白芍20g,甘草10g,大枣3枚,制附子1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药后衄止。
鼻衄主要由于肺、胃、肝火热偏盛,迫血妄行,以致血溢清道,从鼻孔流出,亦有少数由肾精亏虚或气虚不摄所致。《证治准绳·杂病》云:“衄者,因伤风寒暑湿,流传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所致者,属内所因。饮酒过多,啖炙煿辛热,或坠车马伤损致者,皆非内、非外因也。”本案却见一身寒象,系阳虚不能摄血之候,故用桂枝加附子汤。可知只有切中病机,方可奏效。
桂枝汤常被誉为仲景群方之魁。李延教授运用桂枝汤,其中桂枝用量较重,然其与等量或大于其用量的白芍相伍,去其温燥之性,共奏调和营卫之功。虽本于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用,但现临床内、外、妇、儿无不善用此方,只要识证准确,病机相宜,可不拘何经,均能效如桴鼓。
本文选自《李延学术经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吴限主编)一
您关心的即使朋友喜欢的,随手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受益发挥正能量
。更多精彩请继续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