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结性心动过速 > 心动过速常识 > 读心有术期一文读懂宽窄QRS
读心有术期一文读懂宽窄QRS
不做就图论图,只做透彻解读!
病因甄别、合并疾病、
体格检查、可能诊断、治疗策略……
一份临床综合的心电图说明书!
“读心有术”栏目每天与您相约!
《读心有术》心电图判读
期
窄QRS(室上性)心动过速分类
英文原文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中文翻译
1、窦房结
a.窦性心动过速:生理性(儿茶酚胺介导);
b.窦性心动过速:非生理性;
i.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高动力心脏综合征);
ii.窦房结折返。
2、心房
a.单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i.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MAT)(心率>次/分);
ii.游走性房性心律(WAP)或多源性房性心律(心率<次/分);
b.心房扑动;
c.心房颤动。
3、房室交界区/房室结
a.交界区异位心动过速;
b.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c.房室旁路(WPW综合征、LGL综合征)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图1:导致心动过速的解剖旁路,涉及窦房结(窦房结折返性)、心房(典型和非典型房扑)、房室结(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以及LGL综合征或WPW综合征的预激旁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英文原文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中文翻译
如何从心电图的线索中探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机制
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寻找P波
1、P波形态
a.窦性P波:P波在I、II、aVF、V4-V6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P波形态只有一种;
b.房性心动过速(通常由异位局灶引起):P波与窦性P波不同,形态单一,即在本应出现直立P波的导联可见负向或者双向P波(负-正双向)。PR间期可长于或短于窦性心律时的PR间期。若出现连续P波(房室阻滞所致),则P波之间有平直的等电位线;
c.多源房性心动过速(MAT)和游走性房性心律(WAP):有3种及以上P波形态(无一种占主导),PR间期不固定;
d.房扑:出现规律、形态一致的心房活动,之间无等电位线。房扑波之间的间期恒定,房扑波的形态、振幅一致。在典型房扑中,II、III、aVF导联通常可见负/正双向(锯齿状)的房扑波,而在不典型房扑中,以上导联的房扑波通常为正向;
e.房颤:无规律的心房活动,因而无明显P波。可见心房活动,但形态、振幅、间期均不规整;
f.异位交界性心动过速/AVNRT/AVRT:每个QRS波前均无清晰可见的P波,其后可有也可没有逆行(负向)P波(特别在aVF导联,该导联方向与心房垂直)。若可见逆行P波,则RP间期恒定。
2、P波或心房率
a.窦性心动过速:-次/分;
b.房性心动过速:-次/分;
c.典型房扑:-次/分;
d.不典型房扑:>次/分;
e.异位交界性心动过速:-次/分;
f.AVNRT:-次/分;
g.AVRT:-次/分;
h.房颤:>次/分至>次/分;
i.多源房速:-次/分,PP间期不恒定(无一定规律);
j.游走性房性心律:<次/分,PP间期不恒定(无一定规律)。
3、RP/PR关系(图2)
图2:图示QRS波与P波之间的关系:无RP、短RP、长RP心动过速。
a.无RP心动过速:QRS波之后无清晰可见的P波,或P波重叠于QRS波终末部(RP间期<0.08s)
i.典型AVNRT(慢-快型)(最常见);
英文解析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中文翻译
ii.房速(较少见);
iii.AVRT(不常见);
b.短RP(长PR)心动过速:P波紧跟于QRS波之后,常重叠于ST段上。P波距前一个QRS波较近,RP间期恒定
i.AVRT为常见原因,至少在aVF导联可见逆行P波;
ii.典型AVNRT(通常称为慢慢型,因其快径传导相对较慢)不多见,至少在aVF导联可见逆行P波;
iii.房速为常见的短RP心动过速,此时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
iv.房扑(2:1房室阻滞)为常见的短RP心动过速;
v.异位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心房逆传(至少在aVF导联可见负向P波)也是常见的短RP心动过速;
vi.窦性心动过速伴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电轴正常,即在I、II、aVF、V4-V6导联直立;
c.长RP(短PR)心动过速:P波距之后的QRS波群更近,距前一个QRS波较远。RP间期恒定
i.不典型AVNRT(快-慢型):此种心动过速并不常见,至少在aVF导联P波倒置;
ii.AVRT:也不常见,至少在aVF导联P波倒置;
iii.房性心动过速:常见,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
iv.窦性心动过速:常见,P波电轴正常,即在I、II、aVF、V4-V6导联直立;
v.房扑(2:1传导阻滞):常见;
vi.异位交界性心动过速:不常见,至少在aVF导联P波倒置。
英文原文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中文翻译
4、QRS间期(RR间期)
a.窦性心律/窦房结折返:QRS间期规则;
b.窦性心律不齐:QRS间期不规则;
c.房速、房扑:QRS间期不规则,可有或无一定规律,取决于房室阻滞的程度(以及下传心室的冲动比例)。房室阻滞可固定(2:1、3:1、4:1传导),也可多变,包括文氏现象;
d.房颤/多源房速/游走性房性心律:QRS间期不规则。
5、对药物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颈动脉窦按摩或Valsalva动作)的反应
a.窦性心动过速:心率逐渐变慢,药效消退或停止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之后又逐渐加快;
b.窦房结折返:无效,不会突然停止;
c.房性心动过速(包括多源房速)、房扑、房颤:房性心律无变化,但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减慢心室率;
d.异位交界性心动过速、AVNRT、AVRT:无效,心动过速不会终止。
6、终止方式
a.心动过速终止后无心房电活动(只以QRS波终止,在心动过速最后一个QRS波之后无P波):房速、房扑、房颤等,也就是起源于心房的心动过速;
b.心动过速终止后伴有未下传的P波(若P波可见,心动过速最后一个QRS波之后可见一个P波):AVNRT、AVRT、异位交界性心动过速等,即房室结参与的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具体介绍
1、交感神经张力提高或循环系统中儿茶酚胺增多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
a.心律整齐,P波在I、II、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b.心率>次/分,只有一种P波形态;
c.最大心率与年龄有关(-年龄)。
2、窦房结折返(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参与的折返环路引起)
a.P波在I、II、aVF、V4-V6导联直立,节律规整;
b.只有一种P波形态;
英文原文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中文翻译
c.表现与窦性心动过速相同,但呈突发突止,这一点与窦性心动过速不同(后者为渐起渐止)。
3、房速:通常由心房肌内单一异位兴奋灶引起
a.心房率在-次/分之间;
b.每个QRS波之前可见单形P波,若可见两个连续的P波(房室传导阻滞及引起),P波之间有等电位线;
c.P波形态与窦性心律P波不同(在窦性P波应直立的导联倒置或双向);
d.PR间期较窦性心律长或短;
e.QRS间期恒定,若存在房室传导阻滞,QRS间期不规则但可见一定规律;
f.PR间期恒定,若存在文氏现象,则PR间期可变(有一定规律);
g.当发生隐匿性房室结传导时,PR间期也可变化,即在快速心房率下,一些心房冲动能够通过房室结,一些会被阻滞,另外一些则会部分进入房室结,但未完全通过(在房室结内发生隐匿传导),可改变之后的心房冲动传导,致其传导减慢。
4、多源房速(起源于多个房性异位灶),心房率>次/分;若<次/分称为游走性心房节律或多源房性心律
a.每个QRS波之前可见P波,但P波形态≥3种,无主导形态;
b.PR间期不等;
c.PP和QRS间期不规则且无规律可循。
5、典型房扑(由右房内解剖屏障形成的折返环路引起(如峡部依赖性房扑),见图1);心房率-次/分
a.房扑波在II、III、aVF导联倒置或直立。房扑波形态、振幅、间期完全一致;
b.房扑波之间无等电位线;呈持续锯齿状波动,反映心房围绕折返环路持续存在的电活动,或在左右心房之间持续存在的冲动传导;
c.QRS间期规则;
d.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存在心房肌疾病可使房扑节率减慢,但波形仍是典型房扑的形态;
英文原文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中文翻译
e.RR间期规则,但若存在不恒定的房室阻滞(包括文氏现象),RR间期可不规则,但有规律可循,其表现取决于房室阻滞程度;
f.由于存在房室结隐匿传导,房扑波与QRS波之间的关系可变,具体解释见上文。
6、不典型房扑(位于右房,由心房肌电生理特性发生功能性改变,而非存在解剖障碍引起,见图1),心房率>次/分
a.房扑波在II、III、aVF导联通常直立,形态、振幅、间期完全一致;
b.房扑波之间无等电位线;持续呈锯齿状波动,反映心房围绕折返环路持续存在的电活动,或在左右心房之间持续存在的冲动传导;
c.QRS间期规则,但可存在不同程度的房室阻滞(2:1、3:1、4:1传导或文氏传导)。若存在房室阻滞,RR间期可不规则,但有规律可循。
7、房颤(由心房肌内多个微折返环路引起),心房率>-次/分甚至更快
a.无规律心房活动,故无可见P波,代之以纤颤波,形态、振幅、间期不规则;
b.房颤波可以是粗颤波(振幅>2mm),代表新发房颤,也可以是细颤波,代表房颤持续时间较长;
c.QRS间期绝对不齐,心率取决于房室结传导能力:
i.正常的房室结通常可以在心率低于次/分时以1:1传导;
ii.心室率>次/分提示交感神经亢进状态,<次/分则提示房室结病变或使用阻滞房室结的药物或迷走神经张力提高。
8、交界性心动过速(由房室结或交界区异位灶引起)
a.心率在-次/分之间;
b.QRS波之前无P波:
i.在QRS波之后可见逆行P波(室房传导所致),RP间期恒定,可为短RP心动过速或长RP心动过速;
英文原文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中文翻译
ii.aVF导联的P波一定是倒置的,该导联方向与心房垂直;
c.QRS间期规则,形态类似窦性心律,但交界性心动过速可伴有频率依赖性差异性传导。
9、典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规则的室上速,心率在-次/分之间
a.AVNRT是由于房室结内双径路引起的(图13);
图3:AVNRT的电生理机制。其解剖基础是房室结存在两条路径,即一条快径和一条慢径,快径不应期长,而慢径不应期短。
b.快径传导快,不应期长(即复极时间长),慢径传导慢,但不应期短,复极时间短;
c.快径和慢径在心房肌近端和希氏束远端连接,在房室结内形成折返环路;
d.典型AVNRT由房性早搏引起,该早搏在传导恢复之前到达快径而发生快径阻滞,故通过慢径下传心室。冲动传导缓慢,到达环路远端时快径传导已恢复,故可通过快径逆向传导回心房:
i.若在冲动回到近端时慢径传导已恢复,冲动会再次进入慢径。若该过程持续进行,则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即AVNRT。该种情况称为慢-快型心动过速(即冲动通过慢径前传,激动心室,同时通过快径逆传,激动心房);
英文原文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中文翻译
ii.由于心房和心室几乎同步激动,故在QRS波后通常无逆行P波,或P波可重叠于QRS波终末部,因P波不能清晰辨别而表现为R’波或S波;
iii.典型AVNRT的一种少见类型为慢-慢型AVNRT:即通过慢径前向传导激动心室,再通过快径逆传激动心房,但该类型AVNRT的快径传导速度相对较慢(一些房室结病变或药物引起)。因此,QRS波之后可见紧跟的P波,形成一较短的RP间期。
10、不典型AVNRT:称为快-慢型AVNRT,在QRS波之后可见逆行P波,RP间期长
a.通过快径下传激动心室,同时通过慢径缓慢逆传激动心房;
b.不典型AVNRT通常由室早引起,快径逆传阻滞,故通过慢径逆传心房。至环路近端快径传导恢复,继而以快径下传激动心室。若在激动抵达环路远端时慢径传导已恢复,则会重新进入慢径,导致不典型AVNRT持续。
11、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规则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在预激综合征中伴显性旁路,(在LGL综合征中表现为PR间期缩短、QRS间期正常或在WPW综合征中表现为PR间期缩短、QRS波前可见delta波)(图1)。也可以伴有隐匿性旁路(PR间期、QRS间期正常)。通常隐匿性旁路只能逆向传导。
图4:WPW综合征的解剖旁路,引起顺向或逆向AVRT。旁路和正常的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传导系统均参与心房至心室的冲动传导。两条路径近端在心房相连,远端在心室内相连,形成大折返环路。
英文原文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中文翻译
a.旁路是房室结-希浦系之外的第二条连接心房和心室的路径,故而存在大折返环路;
b.在WPW综合征中,旁路(Kent束)直接连接心房肌和心室肌;
c.在LGL综合征中,旁路(James束)连接心房肌和希氏束;
d.AVRT的心率通常在-次/分之间;
e.AVRT通常表现为短PR心动过速,即在每个QRS波之后有逆行P波(至少在aVF导联可见负向P波),RP间期短而恒定:
i.很少表现为长RP心动过速;
ii.极少数情况下表现为无RP心动过速;
f.很少表现为长RP心动过速,极少数情况下表现为无RP心动过速;
g.WPW综合征:两种AVRT:
i.顺向型AVRT:在该类心动过速中,通过正常的房室结-希浦系下传心室,通过旁路逆传心房,QRS波窄,形态正常。但也可以伴有频率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导致QRS变宽,伴有典型左/右束支阻滞图形。QRS波不似提前发生的窦性激动;
ii.逆向型AVRT:此时旁路前传激动心室,正常的房室结-希浦系逆传心房。由于旁路直接激动心室肌,不经过正常的房室结-希浦系统,故QRS波宽大、形态异常。鉴别逆向型AVRT和室速较为困难,因为室速也是心室肌直接激动,表现为异常的QRS波形。逆向型AVRT最重要的特征是心动过速时的QRS波形态类似窦性心律下的差异性传导或预激形态。但逆向型AVRT可能更宽,因为预激的心肌数目可较多。
h.有时可存在隐匿性旁路。但这些旁路只能逆向传导,从左室逆传心房。通过正常的房室结-希浦系下传心室,通过旁路逆传心房。故为顺向型AVRT,QRS波形态较窄或正常;
英文原文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中文翻译
i.对于Lown-Ganong-Levine综合征,AVRT发生时,不论前向传导是通过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还是通过旁道,均为窄QRS波且形态正常。因为该旁道一端连接心房,另一端连接希氏束,因此,不论是顺向型AVRT还是逆向型AVRT,总是通过希-浦系统激动心室,所以QRS形态正常,而不必考心室是通过哪条路径前传激动的。AVRT发生时,当通过其中一条路径前传时,就会通过另外一条路径逆传激动心房。(翻译:首都医科医院高明阳)
如有疑问请在底部留言,小助手会帮您请教专家哦!
长按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