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结性心动过速 > 心动过速常识 > 重医三院middot医疗动态我院
重医三院middot医疗动态我院
4月7日,重医大附三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与起搏团队在钟理教授带领下独立成功完成了我院第一例ARVC心内膜联合心外膜导管消融。这一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在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我院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能够医院之一。
55岁的陈先生,3月中旬解小便后突然出现心悸不适,伴胸闷,症状持续不缓解,医院医院,后为求进一步治疗慕名前往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仝识非教授、钟理教授仔细查看患者后发现,陈先生心悸发作时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可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以及猝死),心脏磁共振提示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可能,结合体表心电图室速形态以及心脏磁共振结果,室速考虑ARVC相关性室速可能性大。因ARVC相关性室速导管消融难度大,且存在一定复发率,建议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ICD(埋藏式自动除颤器)植入术。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家属因经济原因表示暂不植入ICD,要求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
4月7日,在制定周详的手术方案以及详细告知患者家属相关风险后,由钟理教授带领的电生理与起搏团队为陈先生进行了手术。由于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单纯心内膜消融效果差,术中钟理教授行干性心包穿刺,采用心内膜联合心外膜消融方法,最大程度减少室速发作可能性。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发作心悸,目前已出院。
据了解,在钟理教授的带领下,心血管内科电生理与起搏团队成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重庆市首例希氏束起搏,重庆市首例左束支区域起搏,渝北区首例肥厚性心肌病导管消融……为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诸多福音。
关于“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VD),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心肌病,男性多于女性,以右心室心肌逐渐被脂肪及纤维组织替代为特征一种心肌病,左心室亦可受累。
临床以室性心动过速、右心室扩大和右心衰竭等为特点,该病发病凶险,猝死率高。主要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及ICD植入。《HRS专家共识声明》指南建议植入ICD预防猝死后行导管消融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ARVC相关的室速消融难度极大,大多数需要心内膜联合心外膜消融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功率,但是心外膜消融为非常规消融技术,需要干性穿刺心包进行心外膜消融。
常规心包穿刺多在大量心包积液下进行,穿刺空间相对大,操作相对安全,但干性心包穿刺对术者的操作能力挑战极大,穿刺点必须刚刚进入几乎没有可见空隙的心外膜与心内膜之间,稍微增加深度随时可能穿透心脏发生心包填塞危及患者生命。
专家介绍
钟理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第三军医大学心血管内科学博士,-医院(MayoClinic)从事心律失常博士后研究。医院心内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年,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常见病与危重病诊治。医院心律失常介入手术例数个人第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院临床创新课题各1项,研究成果获4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和军队医疗成果奖。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9篇(5分以上3篇)。
专业擅长
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导管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单、双腔起搏器与ICD、三腔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在重庆地区率先开展了难治性室性早搏的双极导管消融和较早开展室性心律失常心外膜消融。
门诊时间
每周四全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