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结性心动过速 > 心动过速常识 > 针家精要丨高镇五论补泻分手法穴性探新穴

针家精要丨高镇五论补泻分手法穴性探新穴



作者简介

高镇五,男,年1月生。年随父高圣水习医,年参加承淡安氏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研习针灸,并毕业于天津国医函授学院。年开业行医。年8月,参加余姚县逍林诊疗所工作。并在浙江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师资班深造二年。开始任教。高氏业医逾38年,对重危病症,如心绞痛,高血压,急性热病等有较好的治疗经验,对心律失常、眩晕、痿证、癫痫、聋哑、面瘫、坐骨神经痛等疑难杂病亦颇有治疗心得。在解剖、美术教师合作下,他编辑出版的彩色《针灸解剖学图谱》,获省科学大会先进科技成果奖。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科研成果,获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曾主编《新针灸学》一书,并发表论文20多篇。曾任浙江中医学院副教授、针灸系主任,针灸推拿系、针灸治疗学教研室、针灸研究室、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

一、学术特点与医疗专长1重疾徐补泻

《灵枢·官能》:“补泻所在,疾徐之意。”《灵枢·邪客》:“先知虚实,而行疾徐。”《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遵上述经旨,临床擅用疾徐补泻,其操作手法如下:

(1)补法:选用针体直径0.28?0.32mm毫针,迅速刺入皮下后,徐徐进针,在°以内徐徐来回捻转5或在0.5厘米以内徐徐提插,(8?10秒钟来回捻转或提插1次),务使“得气”徐缓,针感轻或中等,病人舒适,术者指下感觉轻松。“得气”后,继续徐徐运针(或轻微摆动震颤)30?60秒钟,或再静留针5?20分钟。治毕徐徐出针,用消毒干棉球按针孔片刻。本法适用于虚证。

(2)泻法:选用直径0.38?0.45mm毫针,迅速入皮直达腧穴深部,以?°迅速来回捻转,或以1cm的幅度迅速上下提插,或捻转结合提插(1秒钟来回捻转或提插1?2次)。务求“得气”迅速,针感须重,病人稍觉难受,术者指下感觉沉紧。既“得气”后,持续运针2~3分钟,或再间歇动留针(每隔5分钟左右运针)30?60分钟,或持续动留针15?30分钟,或更长时间。治毕出针,不按针孔。本法适用于实证。

(3)平补平泻法:选用直径0.32?0.38mm毫针,迅速刺入皮下后,运针,捻转角度,提插幅度,“得气”速度,针感轻重,术者指下感觉等,均在于补法泻法之间。既“得气”后,继续运针1?2分钟,或再间歇动留针,或静留针10?20分钟,或更长时间。治毕徐出针,消毒干棉球按针孔片刻。本法适用虚实不明显之病例。对虚证夹实的病例,可在补法基础上结合泻法。实证夹虚的病例,可在泻法的基础上结合补法。

高氏认为:振奋正气,祛除邪气,全凭疾徐手法之功。对久病多虚的慢性内脏疾病,必须按疗程逐渐取效。首先是病人能接受针刺治疗与医生密切配合,如果施以重而难受的针法,针治数次后,会使病人耗气,感觉疲乏,产生惰性反应,且往往患者不易坚持治疗,这对针灸疗效不利。而实证是邪盛,属急者多,急则治标,泻邪务求迅速,不能让邪久留体内,留久则必伤正,后患无穷。

2重穴性补泻

腧穴具有相对特异性,某些腧穴偏补,如关元、气海、肾俞、命门、腰阳关、足三里等等;某些腧穴偏泻,如井穴、荥穴等等。经络在脏腑五行生克关系之间是密切贯通的。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的学说,又有母穴属补,子穴属泻的穴性。高氏常用五行生克、子母补泻学说选择腧穴,获得良效。

病例1:一老年妇女有胃溃疡病史已20余年。近因事不乐,肝气郁结,发生胃痛,嗳气频频,不思饮食,病发五天,舌苔薄白,脉象细弦。中医辨证乃肝胃气痛,是肝木犯胃所致,治拟疏肝和胃。

处方:太冲、肝俞、足三里。

操作:前二穴泻法,后一穴平补平泻。每日治疗1次,5次后即显效。为巩固疗效,续治3次告愈。“肝俞”为肝经之背俞穴,是肝经气转输之处。“太冲”为肝经之原穴,肝脉“挟胃、属肝、络胆”。二穴可调肝胃逆乱之经气。“足三里”是胃足阳明经合穴,“合治内腑”。施疏肝益胃之法,以收和胃之功。

病例2:一男性青年学生,感冒之后,咳嗽久恋不愈,已逾三月,有少量痰涎。胃纳减少,已近二月。形寒,肢末欠温,形体渐瘦,精神萎顿,间有自汗,脉象浮软,舌苔簿白。辨证为肺脏气虚,肺气失宜。此病是表实,咳漱久延,子病及母(子食母气),导致脾胃气虚。纳谷不香,土不生金,则肺气日虚。治当培土生金,拟补脾益肺。

处方:脾俞、足三里、太渊、定喘,针用补法。

隔日治疗1次,4次后饮食有味,胃纳渐增,咳嗽趋减。8次后疗效显著。续治4次悉愈。“脾俞”为脾脏背俞穴,“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其脉“属胃、络脾”,二穴具有良好的健脾和胃作用。“太渊”是肺经之原穴、输穴,五行属土,上穴具有培土生金之作用。“定喘”是治咳喘有效的奇穴。四穴相配,胃纳振,咳嗽平,从而收健脾益肺、醒胃止咳之功。

病例3:患者李XX,男,52岁。头胀眩晕,经常发作,迄已三年。近因事激怒,致头胀巅痛复作,眼露红丝,头晕目眩,走路头重脚轻,摇晃不稳。血压:/mmHg,夜卧欠安。胃纳、二便尚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有力。辨证为眩晕,肝阳上亢,木火偏盛所致。遵“实则泻其子”之法,治拟泻火潜阳。

处方:主穴,行间;配穴,风池。针用泻法。

每日治疗1次,4次后,头痛缓解,夜卧已安,诸症渐平,次后痊愈,血压正常。“行间”是肝经“荥穴”属火,肝脉“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巔”,泻“行间”正是泻木之子。“风池”是胆经腧穴,肝与胆相表里,泻之亦具平肝潜阳之。

3善用温针灸

高氏认为:温针灸具有针刺、温灸的双重作用,适用于阳气虚衰,阴寒凝滞等慢性疾病。例如:痿、痹、瘫痪、关节不利、经脉瘀滞、心肺气虚、脾胃虚寒、肾阳衰微等。由于毫针有材料、粗细的区分,艾柱有大小、松紧的不同,都直接影响着温针灸的作用。

早在六十年代中期,高氏对不同质量的毫针温针灸时的针体温度、温度的上升速度和持续时间,艾炷大小、松紧、壮数同温针灸时针体温度的关系,温针灸同气候温度的关系,温针灸时针体各“点”温度的实践意义,温针灸时皮肤灼伤起泡等问题,进行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认为:毫针的金属原料,粗细不同,温针矣时针体温度的高低、上升速虚、持续时间是不相同的。例如:用针体粗细直径0.38mm,长度为38mm的钢、不锈钢、银三种质料不同的毫针,均用0.8克重量圆柱形艾炷套入针柄燃灸一壮,在室温18℃时,距针根10mm之针体部,用半导体点温度计测试温度。结果是不锈钢针32℃,钢针34.5℃,银针达80℃,具有显著的高低差。以银针温度最高,不锈钢针最低,钢针略高于不锈钢针。经各种测试,结果:粗针温度比细针高。艾炷的大小、松紧、壮数、装法、气候温度与温针灸均有关系。温针灸时只有在刺入皮部或皮下组织的针体温度高于皮部或皮下组织的温度时,才能起到温针灸作用。否则只是针刺加艾炷温和灸而已。如果艾炷距离皮肤过远,皮肤无温热感,那就失去温针灸作用了。由于银针或粗针(不锈钢或钢制),温针灸时针体的温度颇高,甚至可使皮肤灼起小泡。钢、不锈钢制细针温度较低,一较不会使皮肤起泡。因此,不同质量毫针进行温针灸时,就具有灸量的区别,适应症也是不同的。高氏用温针灸治疗例风寒湿痹的观察结果,认为:体质虚弱,对针刺较敏感,病程短,病情轻,酸痛轻,病位于肌肤浅部,无筋急,或有筋急也较轻,关节运动障碍尚轻者,宜用针体直径0.32毫米的不镑钢或钢针做温针灸。体质较强,对针刺比较耐受,病程长,病情重(特别是畏冷、受寒湿重,酸痛重,病位于筋骨较深部,有筋急,关节运动障碍较重者)可选用针体粗细直径在0.45mm或再粗些的钢或不锈钢针做温针灸,或用0.32mm直径的银针或再粗些的钢针做温针灸。

病例:年3月,一位54岁的男性农民,患左肩痹证已逾三年,因失于及时治疗,肩前后疼痛,半夜静止时每晚被痛醒,遇冷则痛更剧,后伸时只能至同侧腰部,上举只能到同侧耳垂。先用针刺法,取肩髃、肩髎、肩外俞、臑俞。曲池、手三里、外关、腕骨、合谷等穴,隔日1次,治疗3次,第4次开始作温针灸(直径为0.32mm的不锈钢针),共治10次一个疗程,收效较微。第二疗程开始,改用银针作温针灸(粗细直径0.32mm),治疗4次后,患者觉得左肩疼痛有所减轻,肩关节活动有所好转。银温针7次后肩痛明显减轻。连续银温针灸10次,第二疗程结束时,大有进步,左手能摸到对侧背部,向上能摸到同侧头角。间隔7天后续第三疗程,当第三疗程结束时,肩关节运动亦基本恢复,肩痹证已基本痊愈。以后又续治6次,以巩固疗效。

4治脏腑病者选俞、募、原、络、合、郄

俞穴既有共性,亦有个性。熟悉腧穴共性,可以开阔临床思路,灵活选用。掌握腧穴特性,临床选穴精炼,有助提高疗效。因此,他既重视腧穴的共性,更重视腧穴特性的观察研究。

高氏致力于研治脏腑疾病。认为针灸治疗痿痹瘫痪、诸痛,疗效良好,已是针灸科之基础疾病。针灸必须扩大病种,增加针灸的社会效益。不少屡经药物治疗无效的内脏病,经他针灸治疗后,常获良效。

他认为治疗内脏病的腧穴,当推俞、募、原、络、合、郄为优。“华佗夹脊”穴是华佗取背俞的方法,他亦常用以代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较集中的部位;募穴为脏腑之气会聚之处;脏腑之气在原穴最易反应;络穴能直接沟通表里阴阳二经;合穴乃内外经气会合之处;郄穴之特性是善治急性病证。高氏在配穴方面是灵活多样的,既用俞募、原络配穴法,也有以俞合、募合、原合、俞原、募原、络郄等相配者,因病制宜。

病例1:年3月治一男性青年工人,三个月前急性心肌炎病愈后,遗留心悸、气急、胸闷等症,服药少效。心电图检查:心率次/分,为窦性心动过速。中医诊断为心悸。病后余邪未净,属本虚标实之证。治拟益心气清余邪。

处方:内关、神门。

操作:疾徐补法为主,伍以泻法,间歇动留针30分钟以守气调气。每日治疗1次,1次后心率降至93次/分,4次后心率82次/分,正常。为巩固疗效,续治3次告愈。

病例2:年5月,治一男性青年工人,因不注意养身,患阳萎病一年三个月,阴茎不能勃起,或稍举即泄,屡经药物治疗少效,而来针灸。中医诊断为阳萎早泄,辨证肾虚所致。治当补肾壮阳。

处方:肾俞或命门、关元。

操作手法:疾徐补法,加温针灸,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三个疗程恢复正常。

病例3:年5月,治一中年女性工人,诉下肢踝以上浮肿已近三月,按之凹而不起,至暮尤甚,晨起时颜面浮肿,按之微凹,偶有心悸。屡经药物治疗少效。胃纳如常,尿利而少,舌胖色淡,苔薄,脉细软。小便化验和心电图检査均正常。中医辨证为浮肿,脾虚湿盛所致,治当健脾祛湿消肿。

处方:脾俞、足三里,或胃俞、阴陵泉,或脾俞,太白。

操作手法:疾徐补法,背俞穴运针守气1分钟左右出针,下肢穴留针15分钟。隔日针灸1次,治疗4次后,改为温针灸法。共治二个疗程20次,浮肿消退,恢复正常。

5探索甲根新穴

高氏在临床使用“井穴”治病时,发现了甲根穴。此穴之特点,治病方便有效,犹如家庭常备良药,可教会病人使用,自疗自救。

(1)甲根穴:部位在手指背侧,沿甲根后缘皮肤侧0.1厘米处,自内角至外角穴位呈弧形,其部位正在甲根部,故称“甲根”穴。用指甲切压时很敏感。每指1穴,共10穴。各指分别名为:拇根、食根、中根、环根、小根。常用爪甲切压法进行治疗,也可用针刺。以经络学说分析,甲根穴是“井穴”的延伸与发展,是阴阳经气交接之处,能激发振奋调整阴阳二经之气,经气健运,其病自愈。

(2)甲根穴共同主治证:有昏迷、发热、中暑、疼痛、小儿急惊风、癔病、手指麻木等。各指甲根穴的主治病证是:①拇根:主治咽喉痛,胸闷、胸痛、咳嗽、气喘、胃痛、肩前痛。②食根:主治牙痛、鼻塞、咽喉痛、耳鸣、前头痛、胃痛、肩痛。③中根:主治胸闷、胸痛、心悸、心绞痛、失眠、胃痛、肝区痛。⑤环根:主治耳鸣、偏头痛、咽喉痛、肩背痛、胸胁痛、肝胀痛。⑤小根:主治胸闷、胸痛、心悸、心绞痛、失眠、头痛、耳鸣、肩背痛。

(3)高氏运用甲根穴治验举例:年3月,治一青年女工,因用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之后,常发心悸、胸闷或胸痛。近因夜卧欠安,心悸,胸闷又作。即用指甲切压中根穴8分钟左右,患者即感胸部舒适,缓解。以后每当心悸复发,即用指甲切压“中根”与“小根”8?12分钟,病情即缓解。年9月,治一中年女工,有胃溃疡病史,今胃痛阵阵,教其自己爪切“食根”穴,10分钟左右,诉胃已不痛。某晚睡眠时胃疼又发,她即用指切法切压“中根”与“食根”二穴,15分钟后,胃痛缓解。年7月,一中年女职工,有慢性肝炎史,肝肿大肋下2厘米,稍事疲劳肝区就隐隐作痛。用指切法切压“中根”与“环根”二穴,15分钟左右,患者肝区已舒适,肝区胀消失。以后每当肝区胀痛发作,就立即自己指切“中根”与“环根”二穴,胀痛就渐趋缓解。

6发现咯血验穴

高氏重视觅师访贤,搜集民间一技之长。年在民间采访时,学得针刺“睛明”穴治疗肺咯血的经验。“睛明”治肺咯血,为历代针灸文献所未载。高氏认为:“睛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其经循行“入络脑”,而脑乃元神之府,针刺“睛明”穴具有宁神镇静作用。神静则血宁,故有治肺咯血之功效。他把“睛明”主治咯血的功能,写进了他主编的《新针灸学》一书。例如:年10月,治一中年女工,有支气管扩张咯血史,至今已十余年未发。近因感冒,频频咳嗽,引起咯血。当日又咯血多口,形寒,肢末欠温,舌质黯,苔薄白,脉沉细数。时值秋燥,肺阴偏虚,咳频损伤肺络,治当润肺止咳,宁嗽止血。处方:睛明、尺泽、列缺。操作手法:睛明用0.28mm直径的细毫针,迅速入皮后缓缓刺入1.4寸,得气感应稍弱,留针20分钟,尺泽、列缺二穴用平补平泻法,得气感应中等,间歇动留针20分钟。次日复诊,诉昨日针治后未再咯血。每日治疗1次,共治4次告愈。半年以后,又患感冒咳嗽,咯血复发,即来针灸治疗,仍照前法针治,3次告愈。

7分经选穴治疗心律失常例

高氏既重正经,又重奇经;既重视每条经络循行分布联系脏腑器官的内容,亦重视每一脏腑器官分布的经络情况。例如,心律失常,主要表现有心悸、胸闷、胸痛、气短、喘息,或伴失眠、头晕、乏力,脉象细软或促、结代,或迟缓,或细数,舌质多胖嫩,色淡,或舌边齿痕,或舌质黯或红。中医辨证病位在心、心包及其所属经络,可分心气虚,心阴虚、心脉痹阻、心阳虚衰等型。针灸处方常选心、心包经及俞募穴为主。但从经络学说分析,除心、心包经及其表里配属与之有联系外,还有脾经“注心中”,肾经“络心”,肝经“贯心”,督脉“上贯心”等等,故有心肾同病,心脾同病,心肝同病等。督脉主一身之阳,病久心阳虚者,常用督脉经穴,以振奋督阳。因心脉“上肺”,故心病可及肺,例如气短、喘息等症,就是分布脏腑之心肺失调,累及肺脏之表现。高氏治心律失常,很重视辨证,分经选穴。其处方是:主穴为内关、神门、厥阴俞、心俞。每次选用1?2次,可交替选用。辨证加减:心气虚(多系脾气虚),膻中、列缺、脾俞、足三里;心阴虚(多兼肝肾阴虚),三阴交、太溪、太冲;心肺痹阻(血气瘀滞),膈俞、三阴交、膻中、列缺;心阳虚(多兼督脉阳虚),素髎、大椎、足三里、关元。内关是心包经络穴,神门是心经原穴,二穴相合,有“原络”配穴之意,加强调整心脏之功能。厥阴俞、心俞,是心、心包之背俞,善治心脏疾患。膻中为心包募穴,能补心气疗心悸。补脾俞、足三里,培气血化生之源。取肺经列缺,可调心肺之经气,以治气短喘息。肾原太溪,肝原太冲,配伍三阴交,可益肝肾之阴,以疗心阴之虚。膈俞、三阴交活血,膻中、列缺行气,对心肺痹阻者,具有除痹通络之功。素髎、大椎均属督脉,补之可振奋心阳,对心阳虚衰者有效。任脉关元,能益气补阳。足阳明经别“通于心”,足三里补之亦具振奋心气之功。运用上述辨证选经,选穴处方,治疗心律失常余例,有效率达80%以上。

8取督脉诸穴治顽固性失眠

不寐症,辨证心神不宁,或心肾不交,或脾胃不和,常选用心,心包经,或肾经、脾胃经之腧穴治疗。但对某些顽固性失眠,常彻夜难寐,并伴全身畏冷,阳气虚弱,头晕脑昏,经上述经穴治疗多个疗程及药物久治无效。高氏常取督脉大椎、百会、风府、命门等穴,施针补与艾灸配伍,逐渐提高了疗效,获得治愈者颇多。其机理为督脉“上贯心”、“入络脑”,又主一身之阳,难寐原是阴虚为主,病久则导致阴阳两虚。可选督脉,振奋阳气,使脑静神宁,难寐自愈。

二、医案选

例1:心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杨XX,女,43岁,职工,年6月15日初诊。

心悸、胸闷、胸痛,或心慌,起病已一年半。曾经XX医皖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冠心病可疑,用过中西药物治疗,迄未好转。夜卧难寐,口干、纳差、二便尚可。舌质红,无苔、脉促,听诊心律不规则,心率次/分,心电图检查: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②窦性心动过③低电压倾向,西医诊为频发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辨证为气阴两虚,本虚标实,治以益气育阴,宁心安神。

处方:内关、神门、安眠。

治疗经过:疾徐补法为主,间歇结合短促泻法,留针20分钟。每天治疗1次,3次后,早搏明显减少,心率正常。改为隔天治疗1次,共治10次,早搏消失,自觉舒适,心电图正常。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神门是手少阴心经原穴,二穴相配,具有原络配穴之意,加安眠穴,共同起益心气育心阴,宁心安神之作用。本例是本虚标实,故以补法为主,辅以泻法.高氏曾收洽期前收缩52例,有效率达86%。

例2:心痹(窦性心动过缓)

夏XX,男,42岁,工人,年5月7日初诊。

胸闷、气短已三年,患者有时胸痛、头晕、寐差,畏寒。病起已三年余。踝部浮肿,至暮尤甚。口干,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象细缓,频频结代,曾在XX医院住院洽疗两次,疗效不佳。心电图检査:①窦性心动过缓(48次/分)。②频发房室交界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西医诊为窦性心动过缓,频发房室交界性早搏,辨证为气阴两虚。治以益心气,除心搏,佐以宁神安眠。

处方:内关、素髎、安眠。

治疗经过:用直径0.28mm长1.5寸不锈钢毫针,疾徐补法,静留针5分钟。素髎刺皮刮针柄法1次/秒,刮60次〔1分钟)。5月9日复诊,针治后胸闷觉减,加三阴交,手法同前。5月11日三诊,心率50次/分,结代脉减少,针刺同前,5月14日四诊,夜眠较安,脉律齐,无结代,心率54次/分,针治效佳,病人欣喜。隔1?2日钋治1次。处方或以列缺加内关,或以膻中加内关。操作手法同前,留针时间在5?15分钟之间。连续针治9次后,自觉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心率58次/分(早搏消失)。为巩固疗效,续针4次,心率64次/分。

本病位于心及所属经络,故选与心脏相联系的经络之腧穴为主。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脉相通,可益心气除心痹。取安眠穴加宁神作用,以治难寐。督脉主一身阳气,其脉“上贯心”,取督脉素髎穴,有振奋心气之功。三穴相配,具有益气除心痹,宁心安眠的作用。三阴交是肝脾肾经交会穴,能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列缺为肺经之络穴,能宽胸利气,可治胸闷短气。膻中是心包募穴,又是气会穴,能振奋心气。交替选用,增加疗效。共治窦性心动过缓54例,有效率为88%。

例3:聋哑

岑X,男,5岁,年4月8日初诊。

患儿三个多月前发热,神昏约五天,给药物治疗,神清热退而愈。但不会说话,耳聋,屡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食纳、二便、睡眠正常,脉象,舌苔亦属正常。该证属于耳舌经气闭阻所致。治以疏导经气,聪耳通窍。

处方:听宫、翳风、哑门、廉泉、外关、中渚或合谷。

治疗经过:用直径0.28mm不锈钢毫针,用弱刺手法,90°角缓慢捻15?30秒钟出针。每日针治1次,第六天后改隔日针治1次。针刺至20次时试验听觉,能听到轻微手表声。针治至26次后的一天傍晚,其父亲惊呀到自己孩子在同邻孩玩耍说话了。其父母高兴得热泪盈眶。

本例是热病后遗留聋哑。所选听宫等诸穴分属手太阳,阳阴、少阳经脉、三经均与耳有联系;哑门、廉泉分属任、督二脉,能疏导舌部经气。5岁小孩,稚阳之体,针刺用弱刺激快出针之手法,正是适合小孩之体质病情。此例能较快收到疗效,主要是病程短,治疗及时。病程超过一年以上或几年的聋哑患者,疗效均较低。

例4:癃闭(前列腺肥大)

陈XX,男,79岁,退休工人,年8月初诊。

小便淋沥不畅,起病一月余。近来大便亦感困难。经泌尿科诊断为前列腺肥大,药物治疗少效。今每晚小便4?5次,滴沥不爽,会阴部坠胀感,伴耳鸣,舌苔薄白,脉沉弦。乃湿注下焦,会阴部经气郁滞所致。治以祛湿,疏通会阴经气。

处方:次髎、白环俞、腰俞、阴陵泉。

治疗经过: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3次后,小便渐畅。6次后,小便大便均已通畅。共治12次,基本痊愈。

次髎、白环俞均是足太阳膀胱经俞穴,足太阳经别“别入于肛”与会阴有联系;腰俞为督脉经穴,其脉出于会阴,针刺三穴可以疏通会阴部经气,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具有利尿祛湿之功。会阴经气通畅,湿邪祛散,小便自利矣。

例5:截瘫(痿证)

陈XX,男,43岁,农民,年10月8日初诊。

患者就诊前一天下午四时许解大便起来时,突然跌扑在地,两下肢软弱无力,不得站立,更不能走动,失去随意活动功能。医院治疗。患者卧床,两下肢不能随意活动,小便潴留〔已导尿3次),小腹胀满,神情焦虑痛苦,胃纳不振。舌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为急性脊髓炎、截瘫、尿潴留。证属肾阳气虚,膀胱气化失司。治以补肾益气,振奋膀胱气化。

处方:命门、腰阳关、肾俞、夹脊(腰2)、关元、水道、环跳、伏兔、梁丘、足三里、阴陵泉、复溜、解溪。

治疗经过:针用补法为主,结合平补平泻。先刺背腰部穴,每穴“得气”感应中等偏弱,持续运针1分钟左右出针,再针关元和下肢部腧穴,留针15分钟,其间行针数次。每日上午、下午各针治1次(相隔8小时左右)。第二天复诊,小便已点滴能下,余症如前。处方同上,腰2夹脊,用温针灸一壮,余穴操作同前,日针2次,第三天复诊,小便已缓慢能解,稍能屈膝,处方同前,梁丘、足三里,伏兔用温针灸法,一天针灸1次。第四天复诊,小便已正常,去关元、水道。操作方法同前。第五天复诊,已缓慢能屈伸膝关节,屈伸足趾,能扶着站立。解大便1次,胃纳亦增,精神较佳。以后每日针灸1次,治疗9次后,能在病房内短距离缓慢移步。共针灸治疗15次,痊愈出院。

本例痿证、癃闭,辨证乃系肾阳虚衰,选命门、阳关、肾俞、夹脊、关元、复溜等穴,具有利尿通闭之功;取伏兔、梁丘、足三里、环跳、解溪等穴,施用温针灸,温养下肢经脉,诸症得以消除。

例6:癫狂(精神失常)

李XX,女,43岁,职工,年10月20日初诊。

开始时自言自语,头痛,夜卧不安。逐渐发现喜怒无常,或喜笑不休,或无故忿怒骂人。近日来竟打碎物品,烦躁不安,彻夜不眠,病情加重,幸胃纳、二便尚可。起病后曾到精神科诊治,服用冬眠灵、安定至今。检査:目常瞪视,表情淡漠,答非所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有力。患者为情志抑郁,神志逆乱所致。治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嘱家属做患者的思想工作,并嘱一定要逐步减少冬眠灵等药物。

处方:①百会、安眠、肝俞、神门、足三里。②百会、安眠、内关、三阴交、太冲。每次选用一组穴位,轮流使用。

治疗经过:针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至16次时,冬眠灵停服,只服安定。治疗三个疗程后,每日只服二片安定,基本痊愈。

百会是督脉经穴,其脉“入络脑”、“上贯心”,神门、内关是心与心包经之原穴络穴,配合安眠穴,具有良好的宁心安神作用。肝俞或太冲相配,疏肝解郁。足三里或三阴交则可健脾胃祛痰湿,加上思想安慰,以奏解郁,宁心安神之功。此病人已随访四年,早已上班工作,一切正常。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glc.com/xdgscs/11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