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结性心动过速 > 心动过速病因 > 你有没有觉得智能医疗的东西,有总比没有
你有没有觉得智能医疗的东西,有总比没有
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病人。现在,智能血压仪、智能血糖仪已经比较普及了。
有关心电测试的,之前一直没有智能的产品。前不久买到一款hellofit的智能心电监测仪。
大致介绍:
鹅卵石大小,可以检测心率、分析心电状态并给出科学建议。可检测出诸如心率不齐、心动过速、早搏、长时间歇等心脏疾病。通过手机APP查看数据和分析,数据可保存在云端。
我的使用场景:
1、我母亲“心动过缓”,以前是定期每3医院做一下检查。但还是不放心,现在用这个小东西可以每天检查几次,我能在手机上看到,感觉踏实一些。
2、去医院时把累计了好几周的检测数据给医生看,医生说虽然不是很专业,但有了这么多的历史数据,他对我母亲的情况更了解了。
3、数据不是非常准。医院的心电图做过比较,医院的结果丰富,数据比较粗。权当一个参考。
4、有时候要用了才发现没电了赶紧充电。这种耗电量小的东西感觉用电池比这种锂电池还方便些。
具体使用情况:
▼外包装。
▼包装内有主机、三张电极贴、数据线、使用说明和保修卡。
▼机身尺寸比普通鸡蛋轻一点。厚度不到1厘米。握着顺滑,不硌手。这个大小可以揣兜儿里或包包里携带。
▼机身头顶部分有个充电口。整个机身只有一个按键,管开关,在主机右侧。
▼数据线呈意大利宽面形状,两端有磁性,可以贴合在一起。
与电脑USB口连接的这一端,正面、反面都可以插进我家台式机的USB口。充电时要花一些时间调整。
▼和大部分智能产品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是短按开机、关机。开机时指示灯闪烁,呈心电图形状。
指示灯在强一点的光下就基本看不清。开机后一分钟内如果没有使用,会自动关机。
充电时指示灯长亮。1个多小时以后充满,指示灯会灭掉。产品宣传说一次充满可连续用10小时。
▼背面有3个电极扣,挺像衬衫的按扣呢。
▼电极片是医用的透气防水复合膜。随包装有三片,都是白色。这样挺不方便的,我和我妈都要测,虽说是亲妈,但贴在胸口的东西最好还是不要混了。
▼对准位置扣上去。
▼撕掉电极贴背面的透明胶纸。
▼直接接触皮肤的电极端有软胶,所以贴在胸口的时候没有太大异物感。
拿下来的时候没撕创口贴那样痛,也没有扯到胸毛。
注意,电极片的透明胶纸不要扔掉!电极贴可以重复用。
虽然产品宣传是建议电极片作一次性使用,但是三张太少啦,而且每用完一次就扔掉对我来讲太过铺张浪费。用完撕下来还有粘性的,就用胶纸再盖上。一张电极片我用3、4次,粘性就差不多了。
在应用市场搜索hellofit,下载并安装。我用的是苹果5s。
▼打开APP,注册,添加用户信息。
▼产品功能概览。
▼这个演示图讲得很清楚。
▼测量主界面,比较简洁。点击中间的播放键按钮就可以测量。
打开手机蓝牙。右上角有一个放大镜图标,如果手机连接不上设备,点击放大镜查找设备。第一次连接的时候比较顺畅。
▼主菜单界面的右上角有菜单图标,可以实现密码修改,设备管理、分享账号管理、软件更新等功能。
▼开始测量。整个测量过程大约一分钟,同时APP上会显示心电图。
我发现如果我躺着测量,就算不乱动,十有七八也是不成功的。不知道是我的原因还是躺着对传感器有影响。
然后我得出以下结论:1)最好是静坐着,手机放旁边就好,没必要一直举着。如果测量期间有晃动,APP会提示;2)要贴在心脏的位置,胸部中线偏左;3)不要在有强磁干扰的环境测量。
▼晃动检测功能需要提一下,在设置—测量管理可以看到。正常情况下,晃动检测开启时,测量过程中若用户晃动是无法完成检测的。本来是为了增加精准度。但是这个不是次次都起作用。有时我打喷嚏或者咳嗽,1分钟后还是出了检测结果。
▼测试结束后,APP会给出心脏健康程度的打分,以及平均心率的次数和建议。点击详细分析报告会给出详细的测量结果、心脏疾病风险、放松度健康指数分析和建议。
近两年公司组织体检,我的检查报告都会说我心律不齐,为嘛我在家用心电贴测量2个星期,都没有测到我的心律问题?是因为这几天我过得太滋润,不怎么熬夜了吗?
▼分数栏右下角的“心电图”,点开可以看这次测量的完整心电图。
▼我对心电图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和心电贴APP的数据比较,医院设备的心电图内容更为丰富,起伏的细节也更多。
▼详细分析报告还能提示疑似症状,并给出诊断描述,解释,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等。
解释医学术语的这个想法很好,这个“心动过缓”老妈的医生提到过。医院看病,那位老医生总是居高临下地冒出一些专业词汇,我和我妈听得像呆鹅一样,说啥啥不懂。现在借助智能硬件,去见医生不会太紧张了。
▼在趋势界面,可以查看一周、一月、一季、和一年的心率变化趋势。
对于有心脏疾病的人来说,长期的数据记录很重要,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有项功能要提下——选择家庭成员。页面的左上角有三条横线,点进去,选择被测对象。
如果只是自己用,这部分可以忽略。但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和家人共用的话,一定要注意测量的是哪个人的数据。比如有时我比较粗心,测量前没有选择家庭成员,结果把自己的数据记在我老妈的账号下了。更郁闷的是无法更改。
▼分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