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结性心动过速 > 心动过速症状 > 脐疗18法
脐疗18法
脐疗18法
脐疗法,一般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施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予某些物理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祖国医学具有悠久历史,法简效捷的疗法之一。脐疗方法丰富多彩,笔者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复习,试作如下归纳:
1.灸脐法
利用某些药物(如艾叶)的燃烧,使其火热熏灼脐部,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艾条间接灸、艾条或艾炷隔盐灸、隔附子灸、隔姜灸、隔蒜灸、隔肉桂灸、隔麝香灸、隔柏树白皮灸等,有温中回阳镇痛等效能。
此外还有后世运用较为广泛的脐部保健灸法。如《肘后方》记载救卒死,灸脐中百壮;又治吐且下利者,以盐纳脐中,灸二七壮,此为隔盐灸。
《急救广生集》引《日用本草》治二便不通,以葱白杵,填脐中,艾火灸七壮,此为隔葱白灸(见卷2)《理瀹骈文》治黄疸,用湿面为饼穿孔簇脐上,以黄蜡纸为筒长六寸,插孔内,点烧,至根剪断另换,此为隔面饼灸。
《太平圣惠方》治小儿撮口及口噤,取柏树白皮,穿入小孔子,安于脐上,以艾炷入柏树皮孔中,灸之便差,此为隔柏树白皮灸。
……脐部保健灸:灸脐具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益气延年之功效。其中隔盐灸、隔姜灸每次3~5壮,隔日一次,每日10次,每晚9点钟灸之为佳,灸至局部感到温热舒适,灸后稍有红晕为度,古人多累积灸之三、五百壮。
另有神阙熏脐法,其药物处方为: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夜明砂6克(微炒),地鼠粪9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共研细末备用,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圆圈置于脐上,再将药末6克置于脐内,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一枚,盖于脐上,随年壮,每月一次。此法有健脾、防病之效。
《针灸资生经》以鼠粪灸脐中作为老年保健手段。《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指熏灸脐部)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2.熨脐法
又名温脐法,此法用药炒热直接熨脐上,或用药末作饼,烘热敷脐上;或单用热物置于脐部,借药物作用和热能渗透相结合以治病。如《外台秘要》引《肘后》疗霍乱苦绞痛不止,方以姜、豉合捣、研如粉,熬令灼灼,更番以熨脐中(见卷6)。《太平圣惠方》治小便难,以葱白、盐烂研,炒令热,以帛子裹,分作二包,更互熨脐下(见卷58)。《圣济总录》治小利不通,取葱津和腻粉调如泥,封脐内,以裹肚系定,热手熨,须臾即通(见卷95)。《理瀹骈文》温脐法,用皂角、半夏、麝香填脐,上盖生姜片,以热物熨之,治小便不通。
3.敷脐法
用药末或用生药捣研后(或兑入不同性质的液剂,摊成饼状)直接敷于脐上,使药效由局部及于内脏。如《急救广生集》引《海上方》用莴苣菜捣敷脐上以治尿血(卷2)。《理瀹骈文》治小儿吐蛔,以鸡蛋清调绿豆粉敷脐上;治小儿遗尿,方用龙骨煅末,醋调敷脐;治霍乱转筋,则以葱盐敷脐;治泄泻,以车前子水调敷脐。《外治寿世方》治妇人乳忽缩入,急用两手紧紧抓住,取公鸡一只,连毛破开去肠杂,加真麝香一钱,入鸡肚内,敷肚脐上(见卷3)。
4.熏脐法
又名蒸脐法或炼脐法,即以药末敷脐后,再以艾(或其他药剂)熏治。如《急救广生集》引《简要济众方》治筋骨疼痛,用猩红(即银朱)、枯矾为末作三纸捻,每旱以一捻蘸油点火熏脐,被覆卧之取汗(卷3)。又如《理瀹骈文》治虚劳的太乙真人熏脐法和济众熏脐法;治腹脐冷痛,用枯矾作纸捻蘸油点烧熏脐,或贴暖脐膏后再熏。李氏介绍用熏脐法治疗妇科病,所用药物:麝香、龙骨、虎骨、蛇骨、木香、雄黄、朱砂、乳香、没药、丁香、胡椒、青盐、夜明砂、五灵脂、小茴、两头尖。上药各等分研为细末,次罐贮藏,切勿漏气,其中麝香临用时另研备用。用法:麝香先放脐心,再用面粉作一圆圈套在脐周,然后装满适量药粉,外盖槐树皮或生姜皮熏治,防止烧伤皮肤,间日一次。
5.贴脐法
将药物贴于脐部(常以膏药或软膏的形式)以治病。如《理瀹骈文》治便秘,用大戟、枣肉捣如膏贴脐取泻。《外治寿世方》治梦遗,用紫花地丁草捣为膏,贴脐(卷3)。
6.滴脐法
系将药物溶于液剂,滴于脐中。此法有利于药物在脐部迅速吸收,以发挥药效。如《杨氏家藏方》治小便不通,用矾石散(矾石)水滴脐中治疗(卷4)。《类编朱氏集验方》治老人小便不通,以茴香、白颈地龙杵汁,倾脐中即愈(卷6)。《外治寿世方》治伤寒小便不通,用蜗牛、冰片,点入田螺内,即化成水,滴脐中(卷1)。
7.涂脐法
是用药汁、药膏、食用油和药物调和,涂于脐部。如《千金要方》治妊娠时疾,令子不落,取灶中黄土,水和涂脐;或以酒和涂,或以泔清和涂(见卷2)。《外台秘要》疗卒关格,大小便不通,支满欲死,盐和苦酒和,涂脐中(卷27)。《理瀹骈文》治遗精,用五倍子末津调涂脐;治盗汗,用黄柏末津调涂脐;治自汗,用首乌末津调涂脐。
8.呵脐法
以口吸咂脐部,借口中热气以助阳益气,多用于小儿科。如《圣济部录》“小儿统论”谓:“小儿初生,气体稚弱……,气有所亏,则灸以助之,或呵脐,或卫囟,然后乳用哺”(卷)。《世医得效方》治初生儿大小便不通,腹胀欲绝,令妇人以温水漱口,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一次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红赤为度,须臾自通。(卷11)。
9.灯火法
古称“神火”,用灯芯蘸麻油燃火,烧灼神阙穴(其他穴位也可应用),手法必须迅速,一触及皮肤便即离去。古人用治脐风、惊痫、风痰闭证等效。如《幼科铁镜》中取囟门、脐心、脐轮等等,共十三。治疗脐风。但对邪已入里的实热证及久病体弱、久热消渴、虚热、阴血虚亏等症,均禁用此法。
10.封脐法
以药物(或药末,调入水或其他液剂),封于脐部。如《太平圣惠方》治妊娠伤寒热病,用护胎救生散(浮萍草、川朴硝、蛤粉、川大黄、板蓝根)捣细,水调封脐上(卷74);新生儿断脐后,看脐欲落不落,用封脐散(雄鼠粪、干姜、甑带、锦灰、绯帛灰、胡粉、麝香)封脐便瘥(卷76)。《理瀹骈文》治虚脱证,用吴萸、酒和饼封脐。《仁术便览》治大人小儿久泻不止,及自汗不止,五倍子为末,入麝香少许,封于脐中(卷2)。
11.填脐法
将药填于脐内,此法与封脐法类似。如《理瀹骈文》治中寒证,用附子、川椒、姜汁、飞面和盐填脐;用甘遂、巴豆霜、木香填脐;治热痢,大黄末,水丸填脐。
12.缚脐法
将药物捣烂布裹缚于脐上。如《急救广生集》引《文年山堂方》治腹痛,用红枣两个,巴豆三粒,同捣烂裹缚脐上;治阴症伤寒指甲青者,用老雄鸡一只,当脊开连肠血等乘热急裹于脐上,将布缚定,一周时即醒(卷2)。
13.围脐法
用面圈、鸡蛋或药物围脐四周的一种治疗方法。如《理龠骈文》治伤寒目定口呆,身热无汗,便秘,不省人事,用煮鸡蛋砌脐四旁;或用老油松节、胡椒煮鸡收,乘热切蛋顶壳,覆脐眼,外用面圈护住。
14.脐部拔罐法
在脐部使用拔罐方法,可达到祛风散寒,扶正固本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拔罐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营养状况改善,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如《外治寿世方》治黄疸,用天南星叶捣烂,放茶杯内,平口扣在脐上,汗巾缚住,愈一昼夜解下,腹上自起一大泡,用银针从下面刺破,渐渐流出黄水,水尽自愈(卷1)。《奇效良方》治溺水死,以酒坛一个,纸钱一把,烧放坛中,急以坛口覆溺水人脐上,冷则再烧纸钱,放于坛内,覆脐去水即活。王氏及刘氏均报道用神阙穴拔火罐治疗荨麻疹,获效好疗效。
15.脐部按摩推拿法
在脐部施以各种手法,使脾胃健运,六腑通畅,周身之气得以畅行,气行则血行,从而达到祛病去邪,养生延年之目。
(1)按法:用拇指面按压脐部及脐周围,按压的力量以出现酸胀感为度,持续按压2~5分钟,再慢慢放松或减压,也可间断性的一按一放,有节奏地按压。如《太平圣惠方》治妇人小便不通,以盐捣碎,熬令热,布裹熨及下,按,小便渐渐令出,不住手按熨,以通快即止(卷72)。《仁术便览》治大小便不通,田螺三枚,连壳捣如泥,加麝香少许贴脐中,以手揉按立通(卷3)。
(2)摩法:以手指或手掌在脐部摩动的一种手法,操作时用指或掌在皮肤表面回旋摩动,作用力温和而浅,仅达皮肤和皮下。如《外台秘要》治妊娠热病子死腹中,用乌头一枚细捣,水煮后取汁摩脐下至阴下,胎当立出。
16.脐部刺血法
以三棱针在脐四周针刺出血,或用梅花针刺后,再以火罐拔汲出血。如《中国民间刺血术》治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败脏腑、泄利不止、水肿膨胀、肠鸣、肠痛、小儿脱肛、风痫、角弓反张等证,用细三棱针在脐四周针刺四点出血。又治泄泻,针点刺脐中四边穴出血,或炎罐拔吸脐中15分钟,然后用针点刺出血。
17.脐部磁电法
利用电磁疗机产生的低频交变磁场治疗疾病。该机附圆形磁头两个,可同时用于治疗两名患者,或用于同一患者的两个部位。如《磁疗手册》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磁头置于脐部,磁场强度~1高斯,每次15~30分钟,治疗15次。
18.激光(或远红外线)脐部照射法
以激光束通过光导纤维作用于脐穴皮肤,或用远红外线照射脐穴皮肤。如有单位用低功率激光照射天枢、神阙治疗婴儿腹泻,每穴照5分钟,一日一次,三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5%。施氏报道以氦-氖激光照射穴位(以神阙、足三里为主)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获较好效果。王氏应用远外线照射神阙穴治疗婴幼儿腹泻,也有较好效果。此外还有特殊气功法(如胎息法、脐密功等),可见祖国医学的脐疗方法极为丰富,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提高,加以利用。
发热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自限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也有一部分是由严重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经过详细的诊断后依旧找不到原因的,最终很难鉴别清,是单纯的病毒感染还是致命的细菌感染。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发热的过程中会有一小部分孩子发生严重状态,而热性惊厥就是最常见的严重状态之一,不论是单纯性的还是复杂性的,表现出来的都是令人担忧的紧急状况!正是基于这样的缘由,不论是大夫还是家长对发热都不敢掉以轻心!
多少年来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医生和家长中间流传:当体温得不到及时下降就会导致热性惊厥的发生。所以包括医生在内,普遍认为每当体温超过38.5℃以上时要尽快服用退热药降温。所以三十年来,每一个发热的孩子我都会叮嘱家长注意监测体温的变化防止抽风的发生。不仅如此,我还告诉家长每当体温超过摄氏38.5℃时都要尽快服用退热药,若服药后体温下降慢,还建议家长有条件的可以洗温水浴帮助降温。
去年四月底我们国家出台了《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最近我也有幸听了相关专家讲座的年5月版英国的《Nice儿童发热指南(5岁以下)》和《热性惊厥的处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马学梅),知道了退热和防止抽风的新观念,可以说有一些颠覆性的变化。
首先,退热药并不能预防热性惊厥,也不可作预防性应用。所以也不主张体温三十八度五以上就积极给孩子服用退热药。
第二,退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舒适度。当孩子体温已超过三十八度五,精神仍然非常好,没有不适表现时,是不需要用退热的;当孩子体温并未达到三十八度五,可精神不佳,有疲惫、疼痛等不适感时,可给予及时服用退热药;当服用退热药后并未改善孩子的不适时,就应考虑换用其他药物。不能只是为了退热而服用退热药。
第三,当孩子的体温增高引起家长过度焦虑时,也作为一个应用退热药的因素,要加以考虑。
第四,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或者冰敷、酒精擦身等)不再推荐应用。温水擦浴虽会有助于体温下降,却会增加孩子的不适,所以建议不用最好;冰敷并不能降温,还会引起寒颤、鸡皮疙瘩、哭闹等新的不适,也不推荐使用;酒精擦浴更有很多问题也不推荐使用。
第五,发热儿童不应不穿衣服,也不应穿衣服过多。
第六,不能用发热的高度和发热的持续时间来判断病情的危重程度。也不能根据应用退热药后体温下降的快慢和程度来判断疾病的危重程度。要根据年龄,结合精神反应、呼吸、心率、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外周经皮血氧饱和度,有无咳嗽、吐泻、皮疹等伴随症状来综合判断。
1.六月龄以上儿童请勿单独使用体温的高低这一标准来鉴别危重。
2.发现3-6月龄儿童体温摄氏39度或以上时则可判断至少中危。
3.发现3月龄以下儿童体温为摄氏38度或以上时则可判断高危。
4.发热患儿存在心动过速则可判断至少中危。
鉴别心动过速的标准:
年龄心率
小于12月龄大于次/分
1-2岁大于次/分
2-5岁大于次/分
5.请勿使用发热持续时间来判断危重程度,但发热至少5天以上应考虑川崎病。
第七,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第八,退热药仍首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只是建议每次疾病过程中选用一种就行,不推荐两者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两者联合或交替应用退热效果比单用一种要好,但孩子的舒适度低,所以不推荐使用。两者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对乙酰氨基酚大于等于两个月的婴儿即可应用,当体温超过摄氏三十八度二或者因发热引起不适时即可按每公斤体重每次15毫克服用,两次退热药之间要间隔6小时。大于等于六个月的婴幼儿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均可选用,布洛芬按每公斤体重每次10毫克用量,两次退热药之间要间隔6-8小时。
第九,热性惊厥绝大多数预后良好,目前尚未发现导致儿童智力下降、学业成绩不良或者神经认知以及行为异常的。动物实验已经证明,高热诱导幼鼠发生热性惊厥后,测试并未发现明显的认知和行为缺陷。研究表明首次发生热性惊厥的孩子有2-7.5%的将来会发生癫痫。预防用药可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0%,同时尚无证据表明,预防用药能减少远期癫痫的发生率。所以目前欧美国家关于热性惊厥的指南,并不推荐预防用药,不论短期用药还是长期用药。可临床上确实有一部分孩子每次发热都会发生惊厥,家长非常紧张,坐卧不安,对于这类孩子以及已经发生过5次以上,或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都超过15分钟以上的,或者每次发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在和家长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可选择性地在孩子发烧期间预防性地服用安定,按每天每公斤体重1毫克,分三次服用,服用时间为2-3天;或者服用至体温恢复正常再停用。因发作多是在发热的头24小时内发生,也有主张只在发热初期的24小时内服用或直肠注入的。若这种短期用药预防效果不好的,还可以长期口服苯巴比妥或者丙戊酸钠预防,用药时间为1-2年。需要强调的仍是这种预防只能阻止热性惊厥的复发,并不能降低远期癫痫的发生率。所以要充分权衡利弊。
第十,我国的指南中有如下说明:“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基于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证据,临床医生不可拘泥于指南的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对急性发热的个体儿童进行诊断和处理。”。Nice指南中则强调发热时“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对上述的理念还需要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再摸索和体验。为了孩子,也要设法多向家长宣教,多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
孩子痛苦怎么办?
▼
绿色疗法解心烦
▼
中药脐贴+直肠给药目前全国有三亿儿童,约占我国人口的1/4。对于他们用药的安全有效,颇受众人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