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结性心动过速 > 心动过速饮食 > 正值手足口病高发期,这份预防护理攻略一定
正值手足口病高发期,这份预防护理攻略一定
每年5~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的时期。
就拿去年为例。年全国共有万孩子罹患手足口病,在5、6、7月份显示病例数为44万例、45万例和31万例,这3个月的发病数几乎占全年发病数的一半。
难怪近来有一些新闻报道热衷于拿“手足口病高发!某地死亡*例”这样的标题博人眼球,吓得妈妈们是惊慌不已,谈“手足口”色变,甚至给孩子请假不去上课,想以此保护好自己的宝贝。
那么,手足口病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疾病?怎么做才能真正预防?万一孩子患病,该如何治疗护理?
这份手足口预防护理攻略,你值得拥有。
手足口病,其实是一种常见病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出疹性疾病,表现为口腔疱疹、发热及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可伴有腹痛、腹泻、头痛不适等症状。其病原多达几十种,最常见的是柯萨奇A16和肠道病毒EV71。
这种由肠道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大部分情况下,只要出现典型的皮疹、发烧、口腔溃疡等症状,就可以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通常不需要额外的病原学检查。
学龄前儿童是最易感染手足口病的人群。幼儿园内儿童密集,小朋友之间会共享玩具,如不注意卫生,很容易出现疾病爆发。
家长们从新闻报道中可以得知,重症患儿可合并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例如:脑水肿、神经病原性休克、肺出血,严重时会致死。所以很多家长谈手足口病色变,这并不奇怪。
但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过于恐慌。要知道,绝大多数手足口病都是轻症,它和感冒一样,都是自限性疾病。
一旦患病,家庭护理很重要首先来了解手足口病的一般过程:
潜伏期3-7天;
发热、腹痛、肌肉酸痛、咽痛、头痛等伴随症状出现;
2-4天后出现口周及口腔内疱疹和手、足、臀部典型皮疹;
1-2周后痊愈。
没有并发症时,轻症手足口病可在一周左右自行痊愈。粑粑麻麻要多注意家庭护理,若有并发症时,需要及时带宝宝就医,密切观察病情。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我们不能替宝宝生病,但可以通过精心护理来减轻宝宝的痛苦。
发热的护理
关于宝宝发热,我们讲过很多次了,总结起来就两句:合理使用退热药,同时保证充足水分的摄入。
皮疹的护理
尽量让宝宝皮肤少受到摩擦:穿轻薄,柔软,透气的衣服,使用轻薄的尿布,垫单等。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及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疱疹破裂继发感染者,局部可涂抗菌素软膏。
如果孩子皮肤瘙痒,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来缓解症状。
口腔的护理
口腔疱疹很痛,宝宝一般会出现进食困难的情况。
我们应该:
避免喂酸的、烫的食物。
为他准备细软,容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和能量,奶、粥、绿豆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将食物放凉一点或者冰镇会更容易接受。
保持宝宝口腔清洁,清水漱口,避免继发感染。
药物治疗
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物来缩短病程,不需要使用抗病毒治疗。粑粑麻麻千万不要主动要求医生给宝宝使用抗病毒药物哦!
病毒唑不但对手足口病无效,还有血液系统损害的风险,不要使用。
另外所谓抗病毒口服液等中成药由于有效性和安全性不明,也没有必要使用。
及时识别重症手足口病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率很低,大约0.3%,也就是说大约个手足口病的孩子中有一个重症患者。以下情况提示出现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性增加,如果有以下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高热持续不退;
精神差、嗜睡、昏迷、烦躁不安;
肢体抖动、瘫痪、抽搐;
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四肢冰凉、皮肤发花;
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发青。
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率很低,家长了解预警信号,及时就医即可,不必过于紧张。面对问题,镇定下来很重要。
做好两步,有效预防手足口手足口病之所以被妈妈们所重视,甚至是对之产生恐慌,是因为它的传染性强,特别是孩子比成人更易生病,重症患者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所以预防工作是重中之重。
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病第一步
①及时洗手
在接触鼻和口前、进食及处理食物前、接触水疱后、如厕后……都要洗手。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如咳嗽及打喷嚏后)也要洗手。在更换尿片及处理被污染的物件后同样还是要洗手。
②避免接触病人
当学校爆发手足口病期间,避免集体活动。减少人手调动,尽量安排同一组员工照顾同一组学生。避免与患者有亲密接触,如接吻、拥抱等。
③注意防护和隔离
打喷嚏及咳嗽时,用纸巾掩盖口鼻,随后彻底洗手。将染污的纸巾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发病后,患者需隔离2周。
④物品消毒不可少
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表面、如家具、玩具和共用物件。
使用1:99稀释家用漂白水消毒,留置15~30分钟,再用水清洗并抹干。
金属物品表面可用70%酒清洁消毒。
用吸水力强的即弃抹巾清理可见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
※1:99稀释家用漂白水的配置,即1份5.25%漂白水与99份清水混和
二、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
有家长问,“手足口疫苗”值得接种吗?副作用会不会很大?
确切的讲,现有的疫苗是EV71疫苗而不是全覆盖的“手足口病疫苗”。因为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种,我们目前的疫苗只能对EV71产生作用。
虽然EV71疫苗不能覆盖所有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但依旧值得接种。
因为数据表明,在实验室诊断的病例中,EV71病毒、CA16病毒和其他肠道病毒的比例分别为44%、25%和31%。而重症中病例中EV71病毒占了74%,死亡病例中则高达93%。也就是说,EV71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症状最严重,危害最大。我们预防了EV71所致的手足口病,也就是预防了绝大部分严重的手足口病。
EV71疫苗的副作用,主要是局部红斑、局部硬结和疼痛,部分孩子接种后出现发热,未见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总的来说,EV71疫苗安全性好,可以接受。
综上,尽管EV71疫苗只能预防4成左右的手足口病,我还是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带孩子去接种。
医生妈妈说在后面
别以为成人就不会得手足口病了!其实成人也一样可以患手足口病,但往往症状比较轻微,并发症也罕见。
这里我想提醒爸爸妈妈的是:如果家中有成人患上手足口病,也一样会有传染性。所以,不仅要日常注意给宝宝建立“防线”,爸爸妈妈自己也要做好预防工作哦!
发热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自限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也有一部分是由严重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经过详细的诊断后依旧找不到原因的,最终很难鉴别清,是单纯的病毒感染还是致命的细菌感染。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发热的过程中会有一小部分孩子发生严重状态,而热性惊厥就是最常见的严重状态之一,不论是单纯性的还是复杂性的,表现出来的都是令人担忧的紧急状况!正是基于这样的缘由,不论是大夫还是家长对发热都不敢掉以轻心!
多少年来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医生和家长中间流传:当体温得不到及时下降就会导致热性惊厥的发生。所以包括医生在内,普遍认为每当体温超过38.5℃以上时要尽快服用退热药降温。所以三十年来,每一个发热的孩子我都会叮嘱家长注意监测体温的变化防止抽风的发生。不仅如此,我还告诉家长每当体温超过摄氏38.5℃时都要尽快服用退热药,若服药后体温下降慢,还建议家长有条件的可以洗温水浴帮助降温。
去年四月底我们国家出台了《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最近我也有幸听了相关专家讲座的年5月版英国的《Nice儿童发热指南(5岁以下)》和《热性惊厥的处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马学梅),知道了退热和防止抽风的新观念,可以说有一些颠覆性的变化。
首先,退热药并不能预防热性惊厥,也不可作预防性应用。所以也不主张体温三十八度五以上就积极给孩子服用退热药。
第二,退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舒适度。当孩子体温已超过三十八度五,精神仍然非常好,没有不适表现时,是不需要用退热的;当孩子体温并未达到三十八度五,可精神不佳,有疲惫、疼痛等不适感时,可给予及时服用退热药;当服用退热药后并未改善孩子的不适时,就应考虑换用其他药物。不能只是为了退热而服用退热药。
第三,当孩子的体温增高引起家长过度焦虑时,也作为一个应用退热药的因素,要加以考虑。
第四,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或者冰敷、酒精擦身等)不再推荐应用。温水擦浴虽会有助于体温下降,却会增加孩子的不适,所以建议不用最好;冰敷并不能降温,还会引起寒颤、鸡皮疙瘩、哭闹等新的不适,也不推荐使用;酒精擦浴更有很多问题也不推荐使用。
第五,发热儿童不应不穿衣服,也不应穿衣服过多。
第六,不能用发热的高度和发热的持续时间来判断病情的危重程度。也不能根据应用退热药后体温下降的快慢和程度来判断疾病的危重程度。要根据年龄,结合精神反应、呼吸、心率、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外周经皮血氧饱和度,有无咳嗽、吐泻、皮疹等伴随症状来综合判断。
1.六月龄以上儿童请勿单独使用体温的高低这一标准来鉴别危重。
2.发现3-6月龄儿童体温摄氏39度或以上时则可判断至少中危。
3.发现3月龄以下儿童体温为摄氏38度或以上时则可判断高危。
4.发热患儿存在心动过速则可判断至少中危。
鉴别心动过速的标准:
年龄心率
小于12月龄大于次/分
1-2岁大于次/分
2-5岁大于次/分
5.请勿使用发热持续时间来判断危重程度,但发热至少5天以上应考虑川崎病。
第七,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第八,退热药仍首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只是建议每次疾病过程中选用一种就行,不推荐两者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两者联合或交替应用退热效果比单用一种要好,但孩子的舒适度低,所以不推荐使用。两者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对乙酰氨基酚大于等于两个月的婴儿即可应用,当体温超过摄氏三十八度二或者因发热引起不适时即可按每公斤体重每次15毫克服用,两次退热药之间要间隔6小时。大于等于六个月的婴幼儿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均可选用,布洛芬按每公斤体重每次10毫克用量,两次退热药之间要间隔6-8小时。
第九,热性惊厥绝大多数预后良好,目前尚未发现导致儿童智力下降、学业成绩不良或者神经认知以及行为异常的。动物实验已经证明,高热诱导幼鼠发生热性惊厥后,测试并未发现明显的认知和行为缺陷。研究表明首次发生热性惊厥的孩子有2-7.5%的将来会发生癫痫。预防用药可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0%,同时尚无证据表明,预防用药能减少远期癫痫的发生率。所以目前欧美国家关于热性惊厥的指南,并不推荐预防用药,不论短期用药还是长期用药。可临床上确实有一部分孩子每次发热都会发生惊厥,家长非常紧张,坐卧不安,对于这类孩子以及已经发生过5次以上,或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都超过15分钟以上的,或者每次发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在和家长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可选择性地在孩子发烧期间预防性地服用安定,按每天每公斤体重1毫克,分三次服用,服用时间为2-3天;或者服用至体温恢复正常再停用。因发作多是在发热的头24小时内发生,也有主张只在发热初期的24小时内服用或直肠注入的。若这种短期用药预防效果不好的,还可以长期口服苯巴比妥或者丙戊酸钠预防,用药时间为1-2年。需要强调的仍是这种预防只能阻止热性惊厥的复发,并不能降低远期癫痫的发生率。所以要充分权衡利弊。
第十,我国的指南中有如下说明:“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基于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证据,临床医生不可拘泥于指南的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对急性发热的个体儿童进行诊断和处理。”。Nice指南中则强调发热时“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对上述的理念还需要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再摸索和体验。为了孩子,也要设法多向家长宣教,多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
孩子痛苦怎么办?
▼
绿色疗法解心烦
▼
中药脐贴+直肠给药目前全国有三亿儿童,约占我国人口的1/4。对于他们用药的安全有效,颇受众人